
又有游客在长城上刻字了。10月26日兴业配资,一则“女子长城刻字劝不住”的新闻迅速登上热搜。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24日中午,她在八达岭长城好汉坡附近,看到一名身着粉色上衣的女子在城墙上刻字。“我上前对她进行了劝告提醒,但没有效果。”
这距离上次警方对两名不法游客在长城上刻字进行行政处罚,不过20来天时间。本月初,一对年轻人在司马台长城5号烽火楼墙体上刻名字,也是有人劝导,也是劝不住,也是被“较真”的游客曝光到网上,最终被密云警方依法给予拘留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
万里长城见证了千年的烽火与和平,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荣光。在长城上刻字,既是在这幅厚重的历史画卷上划下伤痕,更是对不可复制的历史、对属于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漠视。令人不解的是,在文明旅游倡导多年、相关法规日趋严密、景区警示无处不在的今天,长城刻字这类现象为何依然屡禁不止?从报道中可以看到,景区并非没有努力,出入口的警示牌、安检处公示的以往违规者姓名、循环播放的广播提醒、以及陡峭路段安排的巡岗人员,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防范体系。即便这样,也难抵个别人心中那道对规则的无视。这位身着粉色上衣的女子在他人明确劝阻后仍我行我素,司马台那对年轻人对他人的提醒置若罔闻,已经不是单纯的“到此一游”的“打卡”心理,而是对公共文化遗产永恒价值的无知和骨子里对公共规则与社会公德的漠然。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刻痕所带来的伤害是永久性的。正如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杨峻峰所指出的,“不管刻的伤痕深浅,既然刻下,能让人发现认出,就说明对长城墙体形成了永久性破坏。”这种不可逆的损伤,远非行政拘留或罚款所能弥补。
事实上,长城刻字现象只是文物保护困境的一个缩影。从敦煌壁画到西安大雁塔,从平遥古城到徽州古建筑兴业配资,每一块壁画,每一片砖瓦,都是历史的唯一孤本,它们既珍贵又脆弱。在上面刻画,毁掉的不仅是文物本身的物理形态,更是附着其上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血脉。我们常说“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制度的设计、执法的刚性,但根本上还在于每一个个体内心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珍视。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损毁文物的不法刻划事件,社会的反应机制正在变得愈发成熟和有力。公众不再仅仅是旁观者或抱怨者,无论是这次拍照并发声的网友,还是上次司马台事件中出声劝阻的游客,他们的劝阻、愤慨、投诉、曝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公民责任感,是守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行动。网络舆论的迅速关注,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促使事件得以快速进入公共视野和处理流程。而景区和警方的回应也表现得坚定和坚决:立案调查、纳入黑名单、联动北京市内景区限制参观资格,乃至参照此前案例可能面临的拘留与罚款。今年5月,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八达岭长城景区南六楼出现刻划行为,第一时间与八达岭派出所联系,经民警详细调查,确定刻划人张某某、孙某某已返回上海后,“穷追不舍”,首次启动异地办案程序,依法对两人作出行政拘留、罚款处罚。这一举措传递出强烈的警示信号:破坏文物,无论身处何地,都将付出代价。这种由公众监督、媒体曝光、景区管理、执法介入构成的联动响应,正逐步织就一张保护历史遗产的强力网络。
然而,处罚与禁令终究是事后的补救与威慑。要想彻底遏制不文明行为,更根本的在于培植土壤,让文明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需要我们将文化遗产教育更深地融入国民教育的体系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培育和价值观的塑造。当我们真正理解长城不仅仅是石头砌成的城墙,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刚毅精神的象征;当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斑驳的砖石背后,是无数先人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时,手中的刻刀又如何忍心落下?景区管理的创新也至关重要,比如通过更生动的方式讲述长城故事,设置专门的、富有仪式感的“电子留言”或“寄语长城”区域,引导游客的表达欲走向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正道”上,让情感的留存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法律的宣传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让“刻画长城即违法”的观念深入人心,知晓其后果不仅是罚款拘留,更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回溯历史,长城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建筑的雄伟,更在于它所象征的守护与坚韧。在古代,它守护的是疆土与安宁;在今天,我们更需要守护的,是长城本身所代表的这段无价的历史遗产以及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这种守护,需要规则的刚性,需要执法的果断,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行动。当我们在砖石间漫步,触摸着历史的沧桑,我们应当是谦卑的聆听者,谨慎的欣赏者,尽责的守护者,而非任性妄为的破坏者。让长城巍峨屹立,让历史从容诉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从每一次文明的参观做起,从对不文明行为的每一次有效劝阻做起,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文化遗产的珍爱与敬畏做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先人,才能交予后代一个依然壮美、完整、充满历史呼吸的长城。(作者:宾语)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